從陸綜〈爸爸去哪兒 〉為例,探討再現台灣育兒與教育想像
從陸綜〈爸爸去哪兒〉為例,探討再現台灣育兒與教育想像
作者:葉靜潔
中國大陸在近幾年來大量買入韓國節目的版權,製作一系列中國大陸本土版的韓綜,而台灣也會同時買入大陸及韓國兩個版本在台撥放,像是:〈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Running Man〉、〈蒙面歌手〉等,台灣都是買入兩個版本播放。我們可以發現這股從韓國實境綜藝/真人秀節目的風潮注入台灣,產生了不同於2003 年至 2004 年間出現的「吵架/跟拍」型(例如:TV 搜查線、分手擂台)的真人秀熱潮,同時也對台灣綜藝業帶來全新的觀看者與節目的討論,其中像是本文要討論的〈爸爸去哪兒〉節目就建立在一種「觀看與被觀看」的閱聽觀點上,並且以監控與窺視(24 小時真實跟拍側錄)的方式且在節目播出後又出現〈和爸爸在一起〉(〈爸爸去哪兒〉的紀錄片),用紀錄片形式真實呈現未收錄的內容。
另外,也因為〈爸爸去哪兒〉在中國大陸、台灣等華人地區擁有廣大的收視群,台灣也有許多藝人加入陸綜〈爸爸去哪兒〉的行列,像是:林志穎與其兒子、曹格與其兒子與女兒、夏克立與女兒、劉耕宏與女兒。在這部育兒實境節目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不同父親對於兒女的不同教養方式在討論問題上,本文試圖 詮釋閱聽人在觀看過程中,節目提供了不同國家的閱聽人甚麼樣的育兒真實想像?甚至,在跨國收視脈絡下的閱聽人在觀看的過程中,面對教養問題,又會產生甚麼樣的台灣育兒理念的集體印象?
本研究首先透過真人秀再現真實的概念,探討閱聽人為何喜歡觀看由明星親子檔參演的實境節目,利用簡妙如在〈觀看與被觀看:台灣真人秀的慾望監控、螢幕機體與偽裝後現代〉文章中引用了兩個學者的觀念說明:真人/實境秀之所 以受到觀眾的歡迎,就是因為在這些節目中,觀眾可以感受到的「真實」感受。 而這是一種利用科技來監控觀看的真實形式,也讓觀眾在觀看真人/實境秀時, 產生如學者 Hill 所言:「觀眾在看真人秀時,絕大部分是在判斷節目參與者是在鏡頭前作表演,還是真誠地做自己。」。接著透過 Abercrombie 和 Longhurst 提出 的觀展(景觀)/表演典範的討論來說明:當陸版〈爸爸去哪兒〉的擴散閱聽人 長時間沉浸在與該節目相關的跨媒介媒體上,或是擷取節目影像片段剪輯觀看、 挪用節目影像再加入自己的感想等之後,閱聽人也展現出一種近似於自戀自憐的 閱聽人角色,就如同簡妙如在〈觀看與被觀看:台灣真人秀的慾望監控、螢幕機 體與偽裝後現代〉論文中所稱「無中介的奇觀參與」般,節目可以透過挪用現場直播科技的「立即、無中介」美學模式,把可看性的內容化成一幕幕「景觀/奇觀」(spectacle),並且將觀眾的感知帶到真實發生的節目現場,於是乎就會產生 一種對於節目的集體認同。也由於擴散閱聽人每天生活都浸泡在各種奇觀上,所以才能產生陸版〈爸爸〉中出現的地點、景觀、遊戲活動可以透過不同媒介影像 的轟炸(廣告、新聞、電視、網路)導致的日常生活的美學化的現象,也可以說節目中的五對父子/女透過豐富的觀展世界裡的符號(地點、景觀、遊戲活動、衣著、發送禮物等活動),為節目的擴散閱聽人進行育兒的表演。而這樣一系列的擴散閱聽人與各種媒介間的互動,也使的擴散閱聽人的範疇不是侷限在某個國家或是某個地區的空間,而是可以形成一種跨空間的育兒共同想像。再加上〈爸爸去哪兒〉拍攝過程中,常出現的大量沉默的鏡頭,可能是孩童不願意配合、不想參加遊戲、不願意唱歌、猜謎或是根本直接不說話,這時父親也往往因生氣或為了接下來的溝通而跟著不說話,出現一起沉默的緊張氣氛鏡頭,這樣的孩童反映與父親的當下情緒反應,在劇組中即便有劇本,也是無法造假的。
於是乎,在參與的孩童反映的不可知的變數下,此親子真人實境秀節目的閱聽人在觀看的同時就不會去質疑孩童的反應、爸爸的應變是否是表演或是造假。反而閱聽人的觀看角度就會在窺視的奇觀中:觀察孩童的呆萌反應、父親遇到事件的臨場變化或是窺探明星私底下的育兒生活。
當然,閱聽人在觀看節目時,一方面扮演著偷窺者的角色,監視著明星與子女互動的真實面貌,同時也享受著節目帶來的愉悅感受(孩童賣萌、兒童間的童言童語),並且會很自然的想像「如果我是他(小孩/大人),我會有甚麼反應、該怎麼辦」,彷彿自己也置身於節目期中參與他們的經歷,自由的自我想像、自我涉入參與節目,進而建構出對台灣父親育兒與教育的集體印象。
關鍵字:閱聽人、擴散閱聽人、觀展(景觀)/表演